1.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风险评价专家小组,系统性识别出 35 种失效模式,失效模式普遍存在于冷链过程中,其中物流中心包含 12项失效模式、制造商 6 项、零售商 6 项、控制系统 5 项、外部环境 6 项,以下针对各子系统失效模式进行说明:

  (1) 制造商

  在制造商环节,共识别出包括接单错误、供应中断、缺少员工、不当储存、温度失控、运输作业错误 6 种失效模式。其中温度控制失效,风险值 7.67,排名第 5,显示在制造端,从原物料进货、制造到成品的制造物流阶段中,体现了温、湿度控制的重要性。而生鲜原物料的保鲜:除了温度控制因素外,湿度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当储存,风险值 6.09,排名第 13,由于不同原物料储存条件不同,储存不当会影响温度的稳定性,甚至引起商品之间交互污染,因此被识别为高风险失效模式。接单作业错误,风险值 3.42,排名第 34,显示订单源头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对顾客需求正确无误的确认,才有可能产生满意顾客。另外也识别出包括供应中断、人员缺乏等因子,进而延期交货,造成配送延迟,影响配送规划,使成本增加。

  (2) 物流中心

  在物流中心环节,共识别出包括配送车辆故障、司机短缺、存货短缺、订单内容复杂、作业流程不适当、储存不适当、包装不适当、温度设定不适当、温度失控、低效的车辆线路计划、销售与物流缺乏配合、司机与物流中心沟通不良 12种失效模式。其中温度控制失效,风险值 8.81,排名第 1,显示温度失控因素,成为冷链物流中心最主要的风险因素,突显温度控制对于冷链的重要性。不适当的储存,风险值 7.94,排名第 3,显示商品储存环境的重要性,由于物流中心处理商品种类众多,每种商品储存条件不尽相同,再者许多商品放在一起,可能会交互感染,因此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发生质量下降,甚至损坏的情况。不适当作业流程,风险值 7.33,排名第6,商品在装卸货过程中,如果作业流程设计不当,可能造成商品远离冷源时间太长,造成质量下降,甚至损坏。不适当温度设定,风险值 6.54,排名第 9,商品在冷链物流的物流中心储存或配送环节,不同商品储存的温度条件可能不同,因此可能出现温度设定不适当的情况。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市场竞争激烈,对于物流中心的商品处理,也构成较大的挑战,因此订单内容复杂失效模式的风险值为 6.39,排名第 11.此外还包括无效率车辆线路规划,除造成成本上升、配送延迟外,也可能加大商品损坏的风险。面对动态物流环境,销售与物流功能缺乏连结、司机与物流中心沟通不畅,除了可能造成配送延迟外,也可能产生存货、成本上升。

  (3) 零售商

  在零售商环节,共识别出 6 种失效模式:需求剧烈变动、作业错误、卸货端设施拥堵、严格的配送时间段限制、储存不当、温度控制故障。其中温度监控失效,风险值 8.30,排名第2,由于零售商需将商品陈列于货架上销售,由此可能造成温度失控。不适当储存,风险值 7.82,排名第 4,由于零售商储存空间有限,造成许多商品无法做到根据商品特性进行储存,由此可能引发质量下降或损坏的风险。严格的配送时段限制,造成许多紧急配送,促使成本上升。作业错误与卸货设施拥堵或故障,可能引起温度失控与配送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