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万翔冷链物流中心由厦门翔业集团与台湾中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项目总投入2.5亿元人民币,是大陆首个投入运营的两岸冷链物流产业深度合作试点项目。
  作为全国全程冷链建设的领头羊,万翔冷链不仅为厦门市民的餐桌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也在两岸合作中协助制定冷链市场的行业规范,保障整个业态的平稳有序发展。
  4万吨级“大冰箱”保冷鲜
  5月23日,记者走进万翔冷链的现代化冷库。在这个总储能达4万吨的多温层冷库中,冷冻水产品、禽肉制品、鲜奶等各类食品堆放在冷冻、冷藏、恒温、常温等各温层库区。
  生鲜是典型的“三高”品类——高损耗、高度不标准化、高度依赖冷链,因而配送要求极严。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在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中,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被控制在5%以下。
  “冷链运输在冷库外很容易出现断链问题,影响食品品质。”万翔冷链总经理游远约介绍。近些年,强调原汁原味的民生食品成了消费热点,冷链配送的脚步却未及时跟上。由于冷链各环节衔接不规范,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难以全程维持保质温度,甚至是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变质腐坏。
  为了建立专业的冷链物流体系,万翔冷链搭建了全程可视化的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冷链物流各个节点的实时监控。同时,成立专门的运输公司,冷藏运输车辆均配备定位终端、温度探测
  等监控设备,并与运输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智能化配载调度、车厢温度全程实时监控和记录。除了运输环节外,还设置了省内首批标准配备封闭式作业码头和专业标准封闭式温控作业区,确保仓储、分拣作业等均在冷链环境下进行。
  此外,万翔冷链的各项设施设计也非常周密。比如,冷库门上设计了一圈橡胶门封,可实现冷藏车辆与冷库无缝隙对接,确保装卸过程中货物一直处于低温状态;采用双层库门,保障装卸过程中不发生冷量流失;同时,采用标准规范的制冷系统,可实时监控库内温度。
  “全程无隙”的理念,契合了速冻食品、肉食品加工、冰淇淋和奶制品等行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保证“冷鲜”的需求。
  标准化运作挖掘带动作用
  数据统计显示,厦门年需冷冻、冷藏货物量在140万吨左右,其中,蔬菜约64万吨、肉类约33万吨、鱼类约33万吨、其他类约10万吨。而未来几年内,食品消费需求量还将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这类消费需求的激增,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业内人士预测,在“互联网+”热潮中,农业很可能会被互联网改造。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生鲜电商等行业的前景也一片向好。
  “厦门各企业拥有的大型冷库总库容量仅15万吨左右。”游远约介绍说,这些冷库经营模式单一,在服务业务领域、服务范围覆盖率、时效性及质量上,尚无法很好地满足各类企业需求,而且信息化程度也达不到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标准和条件。此外,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也体现
  在行业标准缺失上,这使冷链物流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受到了限制。
  这些发展瓶颈得到了相关部门重视。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与商务局、质监局等单位,已着手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研讨建立冷链仓储配送行业标准。作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项目,万翔冷链致力于构建“储运结合,物贸一体”的冷链运营新模式,从数据提供、操作、运营等多个方面支持协助冷链行业规范制订。厦门市商务局官网公布,目前,厦门冷链物流标准和规范已初步
  形成。随着《厦门市城市冷链配送标准与操作规范》的编制完成,厦门将建立起共同遵循并可复制推广的冷链物流软硬件建设标准和操作规范。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行业标准制订出台后,将对冷链的人员、流程、设施设备、温度控制、质量保护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形成完善的制度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相关产业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蓬勃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补齐传动链,带动更多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