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作为物联网感知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在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生物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哪些进展?全球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行业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日前,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主办、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传感器产业高峰论坛暨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2016年会”召开,与会专家与企业家普遍认为,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2020年实现30%国产化目标

“电子元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指出,“但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同时也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瓶颈,目前仍有80%依赖进口。”

回首“十二五”,我国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产业以20.9%的年均增长率实现了高速发展,2015年销售额达到547亿元,比原规划目标360亿元超额完成50%以上。

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了基本齐全的产品门类,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设计、研发和应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国传感器产业已经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国内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压力、温度、应变片等低附加值产品,近年内有几家企业开始MEMS产品的生产,其中麦克风产品势头发展较好,但其他如压力、加速度、陀螺等也是比较低端的产品。

“十三五”期间,在市场需求、政策牵引等一系列利好因素下,我国传感器产业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子元件行业(不含印制电路板和电池)将保持中速增长,年均增速为5%左右,而其中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光器件三个分支行业将保持较高增速,其中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行业增速有望高达9%。

古群认为,随着民族企业的成长,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0年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将实现30%的国产化发展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太慧玲:

新材料新工艺助力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与三大支柱之一,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竞相追逐研究。随着对信息检测的精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传感器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了各类新型传感器和敏感功能材料。同时,由于在制造中引入了微细加工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先进工艺,使得传感器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其中,最近热门的仿生传感器的设计理念主要涵盖两部分,即敏感机制的仿生和传感器功能的仿生。仿生敏感材料与仿生原理是发展仿生传感器的基石与核心,直接决定了仿生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价值。另外,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以及MEMS NEMS 薄膜技术的创新工艺也被业界广泛关注。

二是集成化、小型化与多功能。目前,各种集成化芯片不断出现,而企业也面临着低成本设计、多功能复合、新市场拓展及配套应用、价格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

三是柔性化。在可穿戴设备2.0时代,穿戴计算和贴身智能成为设计方向。但目前可穿戴设备更多是形态上的变化,无论是产品实用性,还是抗冲击、防盐防水、卫生等等,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制造材料限制。

四是智能化与网络化。智能式传感器是一种带微处理机的,兼有信息检测、处理、记忆和逻辑思维与判断功能的传感器。从构成上看,智能传感器是一个典型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计算机检测系统,能实现自诊断、自校准、逻辑判断、统计处理、记忆、存储等多方面的功能。传感器网络也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由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