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组织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创新项目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可在全国基本农田应用和国家扶贫工作中重点推广。据了解,该项目已申报34项国内、国际发明专利。传统的“农光互补”技术一般适用于水产养殖和喜阴作物的种植栽培,而中利科技集团首创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既能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需要,又能保证光伏下每棵农作物获得75%以上的太阳光照射。
记者昨天在位于常熟市沙家浜镇的中利万农生态光伏示范基地看到,与其他水稻田不同,这里的田块上面撑着高高的光伏发电板。中利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柏兴告诉记者,这就是“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创新项目的成果。他说:“我们将光伏支架抬高到4米以上、支架桩距扩大到10米,采用单板特定角度等技术安装工艺,既能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需要,又能保证光伏下每棵农作物获得75%以上太阳光照射,技术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有利于稳产增产。”最近,常熟农业科技部门对示范基地智能光伏嫁接优质水稻机械生产现场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每亩理论产量近600公斤,与大面积生产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