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此巨大,我们可以试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成现在的两倍,那么地球温度会升高多少?有一种方法可以探询复杂反应后的结果:利用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另一个更为可靠的办法是参照最近数百万年的气候情况,考察过去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如何影响气候。

  “气候敏感性”是衡量气候系统中温度变化的指标,通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至2倍后,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上述两种方法都表明,若二氧化碳浓度变为现在的两倍,地球温度至少会提高2摄氏度。而大部分研究认定:升高3摄氏度的可能性最大。

  一些对过去气候的研究却表明,升温可能达到6摄氏度或更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气候模型只能考虑短期反馈,然而史前气候研究还包括长期反馈,比如冰盖的改变。如果这些研究和真实图景接近,那么我们的模型可能会提供未来几十年气候变暖情况的精确答案,但是,会低估未来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温室效应。

  正因为可能存在的缺陷,气候模型甚至会低估近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反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2050年或2100年的温室效应。一些研究表明,气候模型中,海洋吸收了比实际情况更多的热量;其它研究表明,云系可能产生比模型中更多的正反馈。因为不能确定气溶胶的冷却效果,也不确定温室效应的实际强度,这些问题还没能解决。

  大多数证据仍然表明,短期内“气候敏感性”大概是3摄氏度左右,同IPCC的气候模型一致。不过,即使这数字已经算低得不可能,实际情况仍可能更高。

  而即使“气候敏感性”是3度,现在也几乎没可能限制气温升高。想让气温仅比前工业时代高2度很难。根据最近的研究,到2050年,我们有超过50%的可能性尽一切努力减排,削减80%的排放。

  IPCC在2007年的报告建议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限制在450ppm;现在这一数字是380ppm。随着中印等国排放量的增加,目标似乎已经难以达到。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最快在21世纪60年代气温就可能上升超过6度。如果“气候敏感性”高过我们预期,或者二氧化碳排放比IPCC情境预测的最坏情况还要高,升温幅度甚至将不止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