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原本应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业务,但是实际上是相爱相杀。因没有好的冷链宅配物流体系,生鲜电商企业和消费者一直都对此非常头疼;而因为生鲜的季节性,冷链宅配物流体系,就一直无法实现持续规模化运营。
冷链宅配物流的现状
两个冰袋、一个泡沫箱,外套一个纸箱这就是当前生鲜宅配的全套保温设备。配送的时候大部分是“冷普”混装,配送员按照自己的线路安排该怎么送,就怎么送,实在联系不到收货方,也只能回退到站点,要么下批送要么明天再送。
但是,这完全是冷链物流的责任吗?不是,因为有商流才有物流,上游生鲜电商所产生的商流不稳定才导致下游的物流无法形成持续,并且不能进行优化和迭代,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生鲜的季节性相关。
生鲜季节性带给冷链物流的难题
生鲜天然就是有季节性的,主要体现在种植、收获的季节性和温度的季节性这两个方面。
每年的7、8月份是生鲜业务对冷链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峰,而9、10月是“鲜收”的高峰,比如大闸蟹等。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开始普遍转凉,但是生鲜的冷链需求还是有的。到了11月份,祖国大地一片凉爽,各企业基于成本的考量,基本上都纷纷把生鲜产品改用“普件”方式进行配送。因此生鲜的订单量急剧下滑。
最终苦的只能是冷链物流公司
在高峰的时候,需要雇佣大量的操作人员,而在波谷的时候,如果没有别人的业务跟上,这些人员就必要裁减,而物流设备只能闲置。
中国当前的物流服务还完全是人海战术,能处理的业务量和员工人数成正比。如果冷链公司能熬几年,就会形成高峰时间招人,低谷时候裁人的现象。这样的业务模式除了“人效”提升不起来之外,更重要的物流服务质量无法优化提升。因为商业运作最忌讳波谷和波峰的冷热相差太大,无效形成有效的业务连续和持续。
如何才能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强行要求生鲜电商把订单全年都给冷链物流公司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冷链物流公司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方法把成本降低到和“普货快递”基本差不多,或者只是高出一点点,而且服务质量要不断的提升,否则很难在峰谷季节获得生鲜电商的订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用“共享/众包”的概念模式,解决人和设备分离的问题,在冷链高峰时期,车辆加上冷链设备就是冷链宅配;在波谷时期,收起冷链设备就是普货配送,形成人的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