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和不足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各种调研数据表明,国内的冷链物流体系与发达国家甚至我国港澳台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估算应在15~20年以上。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食品药品的冷链体系的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冷链物流现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可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 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比较缓慢,目前的状况主要是以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性运输为主,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
2、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安全的完整体系,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给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食品冷冻的硬件设施滞后,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链运输设施陈旧,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
4、冷链运输成本过大
冷链运输业受国际能源(石油、汽油、柴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大,而且“买路钱”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也很大。冷链运输仅油费、路桥费以及易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经济成本,约占所运易腐食品总成本的70%,无疑,这是给产品增加成本的最大压力和来源。
5、技术标准缺位
涉及冷藏食品运输的产品有几百种,且在不同的温度存放它们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等各项技术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牛奶4℃~7℃,水果蔬菜10℃~15℃,速冻食品0℃以下等。
6、缺乏有约束力的法律标准
国家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尤其是在冷链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性,国内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
7、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们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发达国家冷藏保温车占货运车比例3%,我国仅0.3%;大部分农产品用普通货车运输,最多盖上帆布;冷链物流公司层出不穷,但规模小。 8、食品物流安全意识差、观念淡薄 食品物流企业在食品的储存、运输、配送等过程中,往往只关心食品物流量和物流成本,缺乏相应的对食品安全的防护措施,导致食品的二次污染、中毒或腐烂变质,在交接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物流质量标准和严格的检验手段,使得“问题食品”畅通无阻地进入了销售与消费阶段。 9、企业担忧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盈利方式 如果打算投资,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盈利方式如何?否能收回投资?未来的投资风险有多大?发展冷链物流的优劣势、机会与风险如何?如何与上、下游衔接?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在关键冷链物流建设过程中大多会采取保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