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5
只要吃药就一定得喝水
服用大多数药物,至少需要喝150—200毫升的水,如服用胶囊剂,要增加饮水量,否则胶囊易粘附在胃壁上,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
吃抗痛风药、排结石药后,要大量喝水,一天的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以上;
吃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治疗胃溃疡的药时,需要少喝水甚至短时间不喝水,这是因为药会在胃内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把溃疡面填平。如果多喝水,药物被过度稀释,治疗作用会减弱。同理,吃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镇咳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
误区6
不管啥姿势只要吃了就行
站立其实是最科学的服药姿势,站立时食管呈自然垂直状态,利于药物下行到胃中,便于尽快吸收。
坐着尤其躺着服药,易使药物粘在食管壁,食管壁会因粘附的药物受到刺激,甚至腐蚀。
服药后不能马上运动,因药物服用后一般需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道溶解吸收发挥作用,其间需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误区7
保健药品也能治病
很多老年人往往听信广告及推销人员的宣传,认为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保健品可以治疗疾病而无副作用,从而服用保健品,而不是遵医嘱服用药品,而出现延误疾病诊治的情况。
54岁的王先生患高血压多年,因怕降压药有副作用始终不肯吃,他听说口服深海鱼油等保健品能降压,便如获至宝。
一日王先生突然大汗淋漓,腹部、腰部感到剧烈疼痛,随后晕厥倒地。入院一番检查后,血压竟达到250/150mmhg,其腹主动脉已撕裂,诊断为腹主动脉夹层,一旦夹层破裂,医生也将无回天之力,好在抢救及时。
误区8
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药物。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要自己盲目使用。生病以后,一般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买一些对症的药,比如你觉得是感冒的话,买一些感冒药就可以了,不必买抗生素使用。如果真的觉得是细菌感染,应该咨询医生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误区9
给儿童服用成人药
有的家长会给儿童服用自己服过觉得有效的药物,并按成人剂量减半,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就不会有问题。其实,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是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儿童的肾脏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
因此,不能自己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药物,即使减少剂量也不行。
有些药物确实没有儿童专用的剂型,这时候应该让医生来判断能不能给孩子用。
误区10
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中药由于是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很有可能是某些风险未被发现和证实,绝不代表是安全无风险的。
说白了,就是风险未知,相比于清晰写明的不良反应,哪个更可怕,一看便知。另外,100%植物来源的药物并不代表100%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误区11
怀孕了就不能用药了
怀孕7个月的李女士感冒了,因为怕用药影响胎儿,就坚持没用药,结果三天后她发烧了,最高体温达40℃,并伴有呼吸困难,家里人立即把她送院。经检查,李女士心肌酶非常高,心肌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此外,她血中氧含量的指标非常低,产科的超声波也提示胎儿在子宫内缺氧,最后不得不提前剖宫产。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怀孕了就不能用药了。其实,孕期并非“不能用药”,而是“不能随便用药”。对于孕妇而言,感冒是平时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数为病毒性感染。怀孕后,由于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引起很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或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导致急性心衰等,威胁到母婴的生命安全。所以,对孕期感冒应给予高度重视。
有些孕妇或家属会将“孕期不能随便用药”误解成“孕期不能用药”,把道听途说听来的副作用无限放大,给自己增加无谓的压力,甚至因此拒绝各种药物治疗。这使一些原本可以通过及早正确用药而治愈的疾病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拖成大病、重病。其实,有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已经通过药理研究证实对胎儿致畸的影响作用较小,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而且通过抗生素可以迅速控制炎症,以防病情加重而影响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