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这11个用药误区 你中招了吗
为普及用药常识,帮助更多人安全用药,山医大二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郭茜结合临床中常见的病例,特意总结了一些用药误区,并进行了详细解读。
误区1
通过增加药量或服药次数来增强药效
一些患者在疾病发作的时候心情焦躁,误以为增加药量或服药次数会增强药效。剂量过少可能无法充分治疗疾病,剂量过大则可能血药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药物效应也不增加,反而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只有准确的药物剂量才可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患者还应了解的是,从开始用药到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多次服药,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或者服用频次,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起效,给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患者必须遵守医嘱或者按说明书服用药物。
误区2
重复用药
药物名称分为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和化学名是世界通用的,而商品名即产品名,每种药品其生产厂商都可为其命名。大部分患者缺乏药学知识,对不同药名、同种成分的药物区分不清楚,很容易导致重复用药。
很多患者感冒时服用多种感冒药物,而市面上销售的感冒药一般是复方制剂,由抗过敏药、缓解黏膜充血剂、解热镇痛药的两种或三种组成。如果患者仅有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而无发热、肌肉痛、头疼等症状,不主张使用含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等)的抗感冒药。如果患者需要开车或进行高空作业、操纵机械等危险操作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抗过敏成分(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的药物,以免出现嗜睡的不良反应,从而精力无法集中,一不留神发生意外。
另外,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药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尽量只吃一种药,联合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误区3
顿服就是吃饭时服用
在用药时间上,很多人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每天3次”是多数药物的服用方法。许多患者认为每天吃3次即可,实际这3次的间隔时间是有讲究的,指每日早、午、晚各1 次,相隔8小时,有益于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使药品充分发挥疗效。
睡前服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服用后不能立即卧床,否则可能引起食道溃疡。顿服不是说每顿饭后服药,是指把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性服下。
还有药品要求“必要时服”,多指发热、疼痛时服用的对症治疗,如无症状,不要随意服用,会增加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误区4
把泡腾片直接放嘴里
一个18个月左右的小患儿由于感冒发热,医生给开了“某泡腾片”。使用时,患儿的母亲把1粒药片直接塞进了患儿的嘴里,又给其喂了点儿水。过了10多秒钟,患儿的手脚突然抖动起来,紧接着开始剧烈地咳嗽,口唇也慢慢变成了青色,摇晃患儿的身体没有反应。闻讯而来的医生用力地拍打患儿的背部,试图催吐,但很多方法都试过后,患儿的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心跳和呼吸也变得十分微弱,于是赶紧送患儿进抢救室进行手术。切开气管后,医生取出已经化为一滩水的泡腾片残迹。当天下午,患儿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不少患者对嚼服、吞服这些基本的服药方式不太了解。一般情况下,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而起到治疗的作用。因此,应整片吞咽,无需嚼碎。咀嚼片需要嚼碎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除了片剂外,胶囊也应注意服用方式,不可拆开服用。而肠溶片由于其肠溶衣的作用可防止药物在胃中被破坏或对胃产生刺激。若嚼碎服,将失去这方面的作用,因此必须整片吞服,不可嚼服或掰开服用。
而缓释和控释剂是通过特殊的骨架结构长时间地徐徐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若嚼碎服,会破坏骨架结构,失去这方面作用,但某些药物因其特殊制剂类型,若药片有可掰开的刻痕,即可掰开服用。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需在温水中充分崩解后饮用,而不可直接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