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短片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片中5岁的主人公付浠诺无声的讲述,看哭了很多人。3年前,她因发烧用药不当而导致失聪。付浠诺的故事并非个例,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
每年的9月份是全国安全用药月,记者调查了解到,其实,除了在儿童用药方面,成人用药也有很多人缺乏基本常识。为此,本报特邀山医大二院药剂科专业药师结合临床常见用药误区,为大家指点迷津。
○记者调查
如何正确服药不少人稀里糊涂
药品种类繁多,服用说明也各有讲究,有的要求饭前吃,有的要求饭后吃,还有的要求空腹吃……对于这些“要求”,很多人却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
就拿空腹来说,记者随机询问了周围20个人,仅有4个人能准确表述空腹的意思。“空腹不就是指早晨起来不吃不喝嘛。”“饭前半个小时就应该是空腹吧?”……大部分人都觉得只要不吃饭就应该是空腹。其实,空腹的时间区间一般指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因为这样才利于药物吸收,更好地发挥药效。
随后,记者又对饭前、饭后等服药时间进行了调查。虽然大多数人都觉得不管是饭前还是饭后,吃药的时间都应该和正常的饮食有一个时间间隔,不能吃完药立即吃饭,或者吃完饭立即吃药,但具体应该间隔多长时间,从5分钟到1个小时,什么说法的都有,只有少数几人有很明确的概念。还有极个别的人认为饭前就是吃饭前,饭后就是一吃完饭。其实,饭前指进餐前30分钟,饭后指进餐后15—30分钟。
因为用药不当儿童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在给孩子用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名家长,他们最小的孩子只有8个月大,最大的是5岁半,都曾有过服药史。家长们也都知道,孩子越小的时候,一些片剂、粉末状的药物用量都特别小,1/2、1/4片或袋也比较常见,包括一些糖浆,虽然都有专用的刻度杯,但用量上都很难把握,大家惯用的方法就是“约摸”,甚至自行调整药物用量。而为了顺利给孩子喂药,家长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加糖的、放蜜的,混在饭里、奶里的,各种方式都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前不久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调研中,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72.5%的家长存在给孩子擅自停药的行为;超过三成的家长会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此外,儿童年龄3岁或以下的家长存在用药困惑的占比均接近90%。31%的家长曾把成人药品调整剂量给孩子吃,42%的家长在给孩子吃两种以上药时不注意药物的有效成分。“掰药片”“随意加量”、凭“感觉”“经验”给孩子用药的现象屡见不鲜。
正因为缺乏用药常识,因用药不当造成的中毒事件也频频发生。《2015年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从中毒年龄来看,0—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4岁儿童占比最大,占64%。
咨询的人太少药剂科门诊开了三个月后停诊
记者走访省城各大医院了解到,每家医院都有专门的药剂科,也都提供有药物咨询服务。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全省三级医院中率先开设门诊,每周一、三、五都安排由副主任以上的药师出诊,免费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然而,因为咨询的人太少,三个月后,不得不停诊。“也可能是位置有点儿偏,离药房比较远,宣传也不到位,大家不太清楚,所以咨询的人少,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家缺乏认识,很多人都是出了问题才想着来治疗、咨询。在用药上,尤其是安全用药上,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山医大二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欣春介绍,目前,该院药剂科除对医院用药进行总体管理外,药剂科药师还被分组指派到一些内科临床科室进行药品咨询与慢病管理,因此也接触了大量的临床病人。“吃错药的,用药方法不对的,剂量和说明有出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特别是一些得了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人,还有就是小孩儿,一些最基本的用药常识都不知道,说明书上的一些术语也都看不懂。”王欣春说,目前,虽然取药窗口还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但也只有极个别买药的人会问问服药次数、时间。她表示,一方面患者缺乏认识,一方面各种事故频出,对于这种现状很是担忧,为方便患者咨询,也给更多的人普及用药常识,他们正和院方申请,打算在药房旁边单设一个家,和过去一样,定期安排药师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