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新技术与应用新机遇

1.窄带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物联网的应用

你看这个三角形的图,最上面是视频监控物联网的应用,大概需要10Mbps以上的速率;智能家居、机器到机器(M2M)等应用的速率要求大概是1Mbps以下;而剩下60%的物联网应用,要靠低速率(<100Kbps)的低功耗广域网。

一般来讲视频监控要用光纤;中速率的可能用2G、3G;使用WIFI和蓝牙的物联网因为功率比较低,传输距离比较短,大多只适用于室内,通过手机和网关,耗电也比较大。60%左右的应用是广域的物联网。低容量的传感器如果用移动通讯的网络就太过浪费,因为移动通讯的网络本来就不是为了这些用途的,所以很难满足低功耗的要求。因此目前接入到运营商网络的物联网终端仅有6%。我们认为如果用运营商的网络,就可以实现整个城市一个网,窄带物联网就是这样出来的。

2014年5月立项;2015年由华为和高通提出窄带蜂窝的IoT方案;到15年9月中兴、爱立信提出窄带融合;今年12月份才把技术方案讨论出来,然后今年6月16号在韩国的釜山通过了窄带IoT的核心标准。

NB-IoT是基于授权频段的低功耗技术,除此之外还有非许可频段的技术:一个叫Sigfox,一个叫LoRa。NB-IoT之所以没有选择非许可频段,是因为他有比较多的干扰。用了许可频段的好处是直接可以部署在运营商现有的2G/3G/4G网络,与现有网兼容。NB-IoT目前定义了上下行频分(FDD)的方式,但为了减少干扰,适用半双工模式。

它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独立的在运营商的网络外面重做;第二种是在LTE的保护带上,实际上它主要的原理是上行是采用OFDMA,前后保留10kHz的保护带,它有两种子载波间隔,一种是3.75kHz的,另一种是间隔15kHz的;第三种是带内模式:可利用LTE载波中间的任何资源块。

它有几个大特点:

一个是广覆盖:NB-IoT技术能实现比GSM好20dB以上的覆盖增益,覆盖面积扩大100倍,在地下车库、地下管道也能覆盖到。
上行工具谱密度增益17dB(NB-IoT的200mw/3.75kHz相比2G/3G/LTE的200mw/180kHz)
2-16倍的重传机制增益3-12dB(付出时延代价,10s,但业务允许)
编译码增益3-4dB

二是大连接:NB-IoT单扇区支持5万个连接,比现往高50倍(2G/3G/4G分别是14/128/1200),目前全球有约500万个物理站点,假设全部署NB-IoT,每站点三扇区可接入的物联网终端数将达4500亿个。
窄带技术:上行等效功率36信道*23dBm,提升信道容量
减少空口信令开销,提升频谱效率
基站优化:独立的准入拥塞控制与终端上下文信息存储
核心网优化:终端上下文存储与下行数据缓存

三是低功耗:NB-IoT终端如每天发送一次200Byte报文,AA电池待机时间10年
单次的速传时间缩短了
终端99%的时间都工作在节能模式(PSM),这个节能模式和手机的节能模式不一样,终端仍然注册在网,但信令不可达。终端处于深度睡眠,99%的时间终端的功耗只有15微瓦。它的睡眠的时间比较长,能减少终端监听网络的频度。
因为物联网不像手机那么位置变化那么快,所以移动性的管理可以简化。

四是是低成本:目前单个模块做出来的成本不会超过5美元,目标是要做到1美元左右。
180kHz窄带,降低芯片复杂度;
简化协议栈(500Byte),减少片内Flash/RAM;
低采样率
单天线、半双工,射频成本低;
峰均比低,单片SOC内置23dBm发射功率的功效。

我刚才说了,上周3GPP已经在韩国的釜山会议上冻结了NB-IoT核心协议标准。今年5月30号,中兴通讯携手中国移动在实验室率先完全严格遵循NB-IoT标准协议的技术验证演示,华为针对物联网推出了LiteOS操作系统。工信部今年4月份召开了窄带IoT的工作推进会,要求年底建设基于标准NB-IoT的规模外场试验。中国联通今年将在超过5个城市启动基于窄带IoT的实验,这5个城市包括上海,还包括上海的迪士尼乐园。2018年要全面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全球50家主流运营商都将会支持NB-IoT。市场研究公司预测窄带IoT未来将覆盖物联网连接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M2M设备可达到70亿个连接数。

窄带物联网可以应用到什么领域呢?智慧城市,在远程抄表、智能停车、智能路灯、环境监测、智慧农业、畜牧养殖灌溉、智能垃圾箱等领域。具备资产跟踪、智能追踪、超距告警、电子所控制等功能。惠普2013年起在其卖的打印机里头嵌入了无线传感器,它主要用来监视墨水使用情况并自动触发记录,减少了客户抱怨,会节省成本50%。

关于NB-IoT和LoRa等其它低功耗广域技术的关系

iot101君:在未来,NB-IoT和LoRa等其它低功耗广域技术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邬贺铨院士:网上有一些议论,说NB-IoT出来了,可能LoRa啊,Sigfox就没有机会了,我认为呢,NB-IoT首先的一个优点是他是基于许可频谱,干扰比较少,而且他是运营商比较愿意采取的一种办法,因为他不需要单独建网,运营商可以介入甚至主导,真正广域范围内的应用他可能具有优势。目前虽然计划今年年底芯片可以出来,运营商可以带头先做一些,但是真正大规模商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他现在只有FDD的标准,他还没有TDD的标准,所以中国移动还得等待一段时间。

所以,LoRa这些技术目前还有机会。在未来,即便NB-IoT出来了,那么LoRa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些传统的产业中,这些传统的产业不一定非要放到运营商的网上,他可能愿意独立建网。那么这种对LoRa肯定是有利的,很多大企业他不想落在运营商那边。

如果NB-IoT出来,他肯定会分走LoRa原先想象的一部分市场,但目前来看,他很难进入到传统行业中一些独立的应用里。当然如果一些企业愿意接入运营商,他也是可以用NB-IoT的,事实是很多企业他肯定不愿意。

iot101君:也就是说,NB-IoT适用于运营级市场,LoRa更适合企业级市场。
邬贺铨院士:是这样的。

关于LPWAN技术商用

iot101君:因为这种技术毕竟功耗低,速率低,在商用过程中不能用以前的流量计费模式,那么运营商和非运营商会采取怎样新的计费方式呢?

邬贺铨院士:他连接的不是人,所以肯定不能按照人那样按流量来收费,他可能采用一种包月的模式:比如说一个小区,里面一千户都有水表,都要连到网上,那我打个包,你这一千户,你这物业一个月给我多少钱。他不可能一个终端一个终端收费的,他收的过来吗?对运营商来说,他这样也不至于把他的流量计算到他的UP里头,如果敢把水表电表都算成一个终端,那完了,别的终端一个月几十块到几百块,你这个终端一个月几毛钱,他肯定不能这样加进去的。

其他企业也会采用一种办法,像LoRa,我建网,建好了整个卖给你,你企业自己运营,自己管,这样就是作为供应商做一次性买卖;还有一种是我帮你建,然后我帮你提供后面的分析服务,包括大数据,然后我收取服务费,这也是一种模式。

2.车联网和网联车

汽车就是物联网节点,汽车就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一辆汽车有十多个CPU,有700G的储存器,有上百个电控单元,汽车电子系统占汽车成本的30%到60%。未来汽车的创新80%会来自汽车电子。

关于车联网的通讯标准,过去有LTE-V,它采用CSMA/CA,类似我们的以太网。汽车用这个进行娱乐通讯没有问题,但是考虑到汽车安全的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提出基于4G的LTE技术,今年可以完成标准化。它在有基站可能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车到车的通讯。在没有基站的情况下,它可以用D2D,汽车到汽车,实现车到车、车到路的通讯。

车联网有什么频率?

一个汽车里面是调频的,不停车收费一般都用5.8到5.9GHz,短距离通讯也是这个频率。作为传感器检测的雷达可能更高一点,二十几GHz到七十几GHz。底下的图是美国和欧盟用于车联网的不同通信,有用在服务的,有用在控制的,有用在车到路的。

我们都知道特斯拉做的电动车很好,但是特斯拉汽车做得好吗?不一定,很难说特斯拉的汽车做得比别人好。特斯拉电池做得好吗?特斯拉电池是从松下公司买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电池最大的问题是串并联,特斯拉的本事在每个电池组都装了传感器,并且设计了软件,监控电池组的电压。自动调节每个电池组的电量,保证每个电池组瞬时的电压是一样的,这样能把电压并联在一起。我们国产车在这点上还有差距。特斯拉还做了什么?一个充电桩去充电时间很长,特斯拉做到把电池做在车底下,抽提式的,把电池拿出来就够了。现在国外不用这样的,把充电线接在马路上,全部马路都是充电桩,这样一来简化了充电。靠马路底下充电,不需要用物联网监视的。

Google也申请了做汽车,Google并不是真的做汽车,他是把传感器、导航系统、数字地图、实时街景、大数据装在汽车里头了。Google获得了美国内华达州001号无人驾驶的牌照,我们看看Google的无人驾驶。Google在两个月前,Google无人驾驶蹭了一辆大客车,因为它的软件设计认为所有上路的汽车都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有几辆车有人驾驶的,还是不一定安全。你不追尾别人,不能保证别人不追尾你。而且街景准确度要做到到厘米量级。我们中国发生过救护车把别人拉到路上,没有拉到医院,因为路段堵了。

麻省理工大学把2015年的10大科技,其中车联网是第3位。现在大规模车联网成为5G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2G是TDMA的时分多址,3G是把频率时间、空间的因素应用起来;现在中国的4G刚刚开始,用户不到一半,现在5G都来了。5G跟4G比,用户体验提高10倍,移动性提高1倍,无线接口提高10%。现在中国的5G要求是2020年商用。东京奥运会5G要商用,韩国提出来2018年韩国要开冬奥会,5G商用。中国市商委提出中国2020年5G商用。

3.物联网支撑工业4.0/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

在美国,你花2.9美元从苹果商店下个软件,然后把手机装到肚子上,往肚子上一扫,就可以预测癌症的早期。

比如说你到俄罗斯去旅游,会俄文的不多,你用手机上的APP,扫一下指示牌,你让它翻成俄文就俄文,翻成英文就英文。

还有百度的眼镜,当你走在马路上,看见前面的女孩身上的包包很好看。你隔空画一个圈,通过无线信号就能告诉你,这个包是什么型号,什么品牌,在什么商店可以买。

对于瞎子怎么办?很多书不能凹凸不平,屏幕更不能凹凸不平。可以戴个指环,它可以扫描这个字,上传到云端。

我们看一下视频(播放视频)手机跟物联网的结合,手机变成人的眼睛了,当然还可以识别假币。

还有你在商店买东西,穿件红裙子,你可以想象穿蓝裙子是不是更好?你不见得要真的去换,你可以用物联网虚拟去换。

比如说这个人想修汽车,戴上VR的眼镜,就可以看到怎么修汽车。它告诉你第一步是怎么样,你按照它做就行了。这里边这是一种虚拟现实,把手机挂在胸前,投影到外边,外边有个虚拟的屏幕,你可以通过手指的移动,一边走一边玩游戏都可以。

现在无人机、机器人也非常热,我们看一下机器人。机器人打球,这是三个无人机,无人机的协同是比较难的,它需要用到物联网、GPS和定位技术。我们交通用到物联网,每个路口都有很多摄像头。传统的是把这些摄像头连到交管中心的显示屏上,需要利用大数据、可视化的协同。不同时间显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延伸,事故、临时交通管制等等,实时地发到驾驶员和行人手上。

我们现在汽车生产线都是非常自动化的,用了很多物联网。实际上德国的工业4.0不仅是自动化,它从供应链到多用户的自动化生产部分。这里面工业4.0的很重要的技术都是物联网。

我们现在提工业4.0,1.0是机械化,2.0是电动化,3.0是自动化,4.0是智能化。它是是智能机器加先进分析工具,实现人机交互。IoT、物联网是中国物联网的核心。

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物联网产生大数据,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相伴发展,物联网成为大智移云时代的重要支柱。物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窄带物联网、车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将扩展物联网的应用。人们感觉不到物联网的存在,但它时刻影响人们的体验。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建设感知中国和智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