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真的需要物联网吗?
智能家居革命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些名词本身就欠妥当;有太多人──包括业界领导者、媒体、分析师和终端使用者在内──都混淆了“智能(smart)”与“连网(connected)”这两个概念。
大多数宣称是“物联网”或“智慧”的设备只是连网设备,也就是让设备能连上互联网,因此使用者能通过智能手机经由网络监测并控制该设备,还谈不上智慧。没错,这样虽然可能比较方便、节省时间,但还不能算是“智慧”。
智慧意味具备理解力(intelligence),意味着设备和解决方案能够分析馈入的数据,然后能做出决策去控制或启动家中或工厂中的设备,不需要有人亲自按下开/关按钮。但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智能设备,只比能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的设备多那么一点点功能。
而所谓的“智慧”家庭,意味着在房子里有个传感器网络,负责量测和监控整个环境──但不只是“现在气温几度?”这种基本信息,可能还包括家里有哪些人、他们在家中什么位置,甚至是在某个日期/时间他们通常会做什么等等讯息。
然后该系统会利用其智能以及所掌握的住户信息,做出是否打开窗户,开/关暖气、空调、电灯或娱乐系统,以及是不是要启动保安系统等决定;如果供水系统发生漏水,它还能关闭总开关并且通知维修人员。
那么所谓的可穿戴设备呢?现在许多人手上都戴着“智能手环”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但这些并不能叫做“智能”设备;真正的智能手环应该是会把收集到的资料,发送给个人化的在线健身教练做分析,然后为使用者提供努力方向的建议,鼓励改变用户改变行为模式、过更健康的生活。
要销售服务、而不只是连网设备
想象一下私人管家的概念;通常有钱人会聘请管家,是因为这些专业服务人士接受过相关训练,能充分掌握一个家庭的情况并提供恰当的服务。他们不需要经过程序设定就会开门、开灯。
同样地,产业界应该以“服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s)”的概念来营销物联网,不是把关注焦点放在智能门锁、智能窗户传感器、物联网中枢或网关等“物”,而是把视野范围放宽,思考智能家居这位“管家”能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方便、有效率?
不考虑那些肯花大钱、不怕麻烦的创新科技早期使用者,大多数消费者并通常不愿意购买和安装那些还需要自己设定程序、排除障碍才能开始使用的所谓“智能设备”,也不希望那些产品需要用户持续监测和管理。相反的,消费者想要能完全自动、自主运作的智慧服务,例如住宅保安、个性化居家照明和环境控制,以及为家里自动采购、补给生活日用品。
想象一种智能家居医疗保健服务,除了能追踪家中成员的服药时间、服药状况,还能追踪药品数量并在库存减少时自动采购补齐;甚至这种服务还可分析人们所服药物组合,将可能会引起副作用的药物组合在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或危险状况,该医疗服务还能够监测使用者的生命征象。
还有一种已经问世的服务──所谓的银发族生活照护解决方案(Senior Lifestyle solutions),能掌握年长者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并在发生异常时(例如使用者未起床、或未在固定时间起来用早餐等等)通报亲友或医护人员。总之这种“个人化智能家居管家”,需要负担各种大大小小的任务,帮助我们维护舒适居家环境、改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