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标准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发展很快。据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冷藏车约有3.5万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冷藏冷冻设备的投入在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呈不断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火热的现状相比,有关冷链物流的标准制定工作显得跟进不足。有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物流出台的相关标准有200余项,但这些标准大都是对基本概念、物流管理术语等的研究,对物流技术装备的介绍及应用等,对于实质性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这对我国冷链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从总体上看,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实用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尚未形成,这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缘何进程缓慢
(一)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受阻。我国冷链物流管理部门除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管理机构,还有交通、铁路、民航、信息产业等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使得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困难重重。比如我国各地各部门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的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因素。目前,表政府的行业部门,而冷链物流行业涉及的各个产业技术组织、科研机构,则分散在各政府部门各行业中,地区分割、条块分割及部门分割使得物流运作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按照传统的分工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内进行标准化工作,相互之间难以交流和配合,形不成统一的规划,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切实可行的系统内标准难以生成。
(二)冷链物流市场发育不足导致冷链物流标准化难以推广。一种系统标准能够得以推广应用,是源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需求。首先,从生产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企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与劳动力成本都还有很大潜力,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追求的主要途径与当务之急,因此在物流标准化问题上认识存在差距,很多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机构对积极建立物流标准的意识淡漠;其次,现阶段我国物流业仍然处于成长阶段,物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低,冷链物流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市场需求不足与冷链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冷链物流业的急速膨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也直接影响到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应用与推广;还有,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较晚,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很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中小企业,多数现有冷库和车辆是由原来的常规仓库和车辆改装而来,企业之间的设备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行业标准化。另外,有些现有的标准在企业当中执行起来因与企业实际脱节从而导致企业实际操作受阻,企业置换成本太高,企业不愿意接受标准化,从而导致冷链物流标准化需求不足。
(三)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不足导致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现代冷链物流依赖于信息网络技术,产业链上数据的统一对产业链成员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十分重要,而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格式、接口、产品分类、编码的标准化是数据交换能否快速准确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运作绝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经济模式经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堪称简陋,缺乏面对新形式新环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其中为数不多的、较为先进的企业往往只有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但系统设计落后,不同信息间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虽然有许多企业部门都在建立各自的产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等都不一致,这使得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出现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产品冷链物流管理,进而影响冷链物流标准化需要的数据支持。
(四)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缓慢。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由于冷藏在流通中因温度的变化可能会而引起产品品质降低或产品品质的不可逆,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指标,这就要求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具有科学、技术和安全的专业特性,这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这就要求从事物流工作的人要具有扎实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而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扎实,因此能提供整个冷链物流系统通用实用的标准建议的人才自然比较匮乏。
如何促进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一)政府积极引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
从标准化建设来看,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对于现代冷链物流业相关标准的制定,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其组织协调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在组织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要从整个物流行业的角度出发,抛开部门利益的局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旧的不合理管理体制,改变国内物流标准各自为政的局面,要将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相关领
域的冷链物流标准逐步整合为国家物流统一标准;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协调职能,协调好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利益和观点,保证物流各环节的联动和有效运作,使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在制定过程中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得到加强。
(二)促进冷链物流市场各方发育
在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中,政府除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外,还应加强我国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帮助企业融资改进冷链装备。引导企业重视冷链标准化工作,以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其次,要积极培育企业参与到标准建设工作中来,作为最终的标准执行者,企业不参与不配合,建成的新的物流标准的适用性就会打个大大的问号,其推广恐怕就会受阻。从辩证的角度看。物流的标准化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对标准化建设又会起到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中来。再次,应重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它们在行业内部及行业和政府闯架起桥梁,协调企业内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协会一方面积极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的呼声,对完善物流标准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完善还需要市场引导,企业应加强国际问的合作,借鉴并引入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理念,推动企业模仿别国先进的物流标准化措施,从逆向促使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快速建立。
(三)积极规划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建设
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中至关重要,信息系统的使用各方能否实现信息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都要靠信息网络来完成,继而才能做好冷链物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实现冷链物流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持。而建立综合全面的冷链物流网络关键环节是建立数据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整合大中型企业间的信息系统来构建统一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例如单证的标准化、物流标识系统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化、信息传输的标准化等,这样能较快解决物流信息标准化当中的种种问题,而对于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系统而又有需要的用户可以直接将该数据库中的数据下载到自己的数据库中使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加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面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冷链物流理论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我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应背负起培养高端冷链物流人才这个重任。冷链物流人才应精通物流专业知识、熟悉冷冻冷藏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反过来促进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