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出风声到公布结果,麦当劳用了 11 个月时间让“麦当劳中国区的特许经营者到底是谁”事件持续发酵。
最终,赶在它们新年“宫廷风”品鉴会的前一天,麦当劳正式对外宣布,中国中信集团和私募基金凯雷组成的财团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而这也跟 12 月初由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的买家消息相吻合。
新公司将以最高 20.8 亿美元(约 161.4 亿港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收购对价将部分以现金方式及部分向麦当劳发行新公司之新股的方式结算。
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 52% 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 28% 和 20% 的股权。
麦当劳原本希望通过这笔买卖筹措的 10-20 亿美元,此次结果可以说是略超预期。而中信-凯雷组合基金将在之后 20 年时间里成为麦当劳中国和中国香港近 3000 家门店的实际经营者。对双方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总部,再见
这个 2017 的事件要从 2014 年说起
2014 年,麦当劳在全球各个市场都经历了全年 4 个季度包括营收、利润、同店增长率在内的全线下降。
很快,时任 CEO 唐·汤普森卸任,首席品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鲁克上台。在履职 CEO 不到 2 个月,伊斯特布鲁克就在麦当劳官网上发布了一支 23 分钟视频(现在它已经被从官网撤下了),公布了其对于麦当劳的改革方案。
斯蒂夫·伊斯特布鲁克带领麦当劳全面调整
这其中的一大核心就是“减少直营店铺,计划在 2018 年底出售 3500 个特许经营权,从而将此类店铺的占比从原先的 80% 提高到 90%”。
这的确有助于为当时陷入窘迫的麦当劳节省开支,同时提高对任何跨国企业来说都棘手的问题——提高对各地市场的反应速度。
这个计划最终在中国区展开了—— 2016 年 3 月 31 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将在中国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加速扩张计划。
2016 年三月底麦当劳中国表示未来 5 年内计划在中国内地、香港、韩国三地新开 1500 家餐厅
一方面,虽然麦当劳曾在 2014 年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开放过特许经营业务。但截止到 2015 年,它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特许经营门店只有 12%,远远低于全球范围内 81% 的特许经营率。因此,如果把这个市场余下相当数量的门店转变为特许经营性质,它几乎可以解决麦当劳全球 3500 家新特许门店将近 40%-50% 的业务量。
另一方面,根据《财富》2016 年 3 月的报道,麦当劳有志于将中国市场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超过日本。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是在未来 5 年,中国地区的新增门店数将达到 1300 家,也就是每年都需要有 250 家新增数量。为此,它急需找一个实力雄厚且注意力更集中的经营者加入。
谁参与了竞争特许经营权
早在 1 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和路透社就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信-凯雷组成的财团是最终获得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权的卖方。
2016 年 11 月,中信集团旗下的北京淳信资本刚刚出资 9.5 亿元从统一集团买下了健力宝贸易的全额股权,而在这之前,它的投资范围主要在信息通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
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 1987 年成立于华盛顿,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在中国的投资案例包括太平洋保险、分众传媒、携程等,食品项目包括天喔、巴贝拉等。
前不久中信系才接盘健力宝
但在尘埃落定前,关于这笔交易的消息一直没有间断过,出现过的集团/基金包括:作为麦当劳中国合作伙伴的北京首都农业和 TPG 资本组合、首旅集团和三胞集团组合、中国化工集团、新希望集团、私募股权机构 KKR 。
而再早些时候,在麦当劳雇佣摩根士丹利处理这项业务时,摩根士丹利潜在的销售对象还有华润、贝恩资本、安博凯投资和德太投资。
在这些消息中,最戏剧性的可以算是首旅集团了。去年 7 月,它下属的全聚德集团发生了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 4 名核心高管集体辞职事件。当时,外界对此的猜测就有这些人将为获得麦当劳特许经营权进行全面努力。
然后呢?
在很大程度上算是脱离母公司了,麦当劳中国的下一步策略势必会走的更加本地特色,而这似乎已经有些端倪了。
去年 11 月,麦当劳宣布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推出手机订餐 APP,支持直接下单并支付,有点像是星巴克过去几年在美国市场达成的成就,而这项计划中已经不包含中国区了。但在 1 年之前,中国市场还是其自选汉堡业务 CYT落地最早的地区市场之一。
麦当劳和 KFC 的竞争会越发激烈
与此同时,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的竞争也会显得比之前更无可避免。只是后者在去年 9 月完成从总部的剥离后,已经成为了拥有 7000 多家门店,拥有 20 多亿人次流水消费者,人均客单价在 30 元上下的中国最大餐饮公司了。
在麦当劳这边,这场仗看起来是更难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