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出炉,我省的公主岭市、榆树市名列其中。截至2016年,我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队伍扩大至11个。

  当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的开发程度决定着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立足全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承担起“试验田”的重任,将饱蓄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人才、前沿技术和多元资本等养分,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同步迅速长高。

  全省1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实现现代农业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无疑,这是吉林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调整

  立足优势,种植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敦化市沙河沿镇双山子村农民韩圣伟,流转土地700多公顷。今年,农场与市农业局合作,实施“粮豆轮作”种植模式,种植玉米200公顷,大豆300公顷,水稻100公顷,脱毒马铃薯150公顷。

  “今年是第一年调整,从收成看,效果很好。”韩圣伟说。种植结构从单一变为多元,既降低了单一种植结构的风险,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

  2016年,围绕实施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敦化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主要地区之一,计划调整46万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46万亩大豆种植面积。“今年,全市因地制宜减少玉米种植,有计划地开展粮豆轮作,大豆面积已达到8万公顷。”相较于近几年敦化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今年大豆面积的恢复性增长,让敦化市农业局副局长国长振对种植结构调整又多了几分信心。

  国长振认为,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不仅在农业去库存、补短板、土地保护上发挥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粮食安全上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省东部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敦化的种植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粮豆轮作”,更是依托现有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研发优势,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种薯扩繁,为种植结构调整探出另一条可行路径。

  敦化市土岩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的200多公顷脱毒马铃薯种薯喜获丰收。“1万多吨原种全部售出,相比种玉米,平均每公顷增加收入1万多元,明年准备增加100公顷扩繁面积。”负责人孙开春从2013年开始脱毒马铃薯的种薯扩繁种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一半种大豆,另一半是脱毒马铃薯,次年再进行轮作。”如今合作社已经形成栽培轮作的种植模式。

  眼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已在我国展开。敦化作为我省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殖和销售基地,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也有种植传统基础。不断筛选出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开发的专用品种,让敦化马铃薯种薯的扩繁面积逐年增加。不仅如此,果蔬种植、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等园艺特产业也“全面开花”,敦化的种植结构调整之路愈加清晰明朗。

  升级

  依托基础,农机装备向精准化迈进

  在农安县陈家店村众一专业合作社,只需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掌握农机作业的一手信息,并作出合理调度。

  众一专业合作社的600公顷土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160台套机械全部装上了GPS,收割机还装配了智能电脑显示器。“比如说自动导航系统,田间直线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作业过程不需要人工控制转向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垄间的重叠和遗漏,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合作社负责人文业胜说,合作社的下一目标是达到农业全程机械智能化。

  农安县农业局农业科科长沈维年认为,高库存、高成本、低效益也在倒逼农业发展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与现代高端设备的投入与应用。

  陈家店作为农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机械智能化项目的试点,农业机械正逐步向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农安县农机局局长易宝庆介绍,这一项目主要围绕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等生产环节,基于卫星定位技术、2G/3G远程传输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提供土地耕整、玉米精播、高效施药、收获监测等环节的农机作业监管及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对玉米黄豆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精准管理,方便农机和服务车辆的远程管理调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装备生产和使用大国,但90%以上的国产农业装备为中低端产品。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无论是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还是引导农机配置由单纯数量型向优化配置效益转变,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为主要目标的农机装备产业升级都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一。

  以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步入精准农业阶段,继而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新常态背景下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构建

  做大品牌,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生态

  坐落于黄金玉米带的公主岭市,最大的资源是玉米,最好的资源也是玉米。

  2012年,公主岭被确定为我省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何依托优势产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公主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最终目标,打造以玉米产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生态,盘活“玉米经济”。

  构建起“互联网+农业”的电子商务生态,是信息化与农业碰撞、交织、融合、延展的过程,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互联网+’不仅‘加’的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技术,还‘加’的是新的发展模式、产业形态。”公主岭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孟繁强认为,“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帮助传统产业提高效率,进而促进玉米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2014年,公主岭市构建了全国玉米行业最大的网上交易平台——中国玉米云商城,2015年5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中国玉米云商城上线企业619户,玉米产品数量5210个,销售额5100万元。

  构建完整的“互联网+农业”体系,并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产品整合,而是通过玉米分类供应,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精确定位,精准发力,提升有效供给,引导需求。孟繁强介绍,玉米云商城把玉米资源优势与电商平台结合,依托电商把这个市场品牌做大做亮,打造玉米产业链循环供应体系,逐步形成公主岭乃至国内外的同类产品集散地、交易结算和物流中心。

  公主岭的“互联网+农业”建设既有立足于玉米产业的平台构建,也有接准地气的电子商务进乡村。未来,公主岭还将通过远程教育这一手段和媒介,助推电商进村;以公主岭市镇级行政区域为半径,贯穿长郑公路打造两大镇域物流经济圈,打通农村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开展电商专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的电商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当“玉米之乡”遇上互联网,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