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腐保鲜商品(Perishables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e Products,PTSP)的长途运输、配送、保鲜和安全问题,对于冷链物流(ColdChain Logistics,CCL)提出了重大挑战,促使 CCL 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重视。PTSP 商品主要包括食品、农渔产品、医药品及一些特殊原物料等,物流过程需温度控制条件。

  所谓冷链物流是指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各项活动中,商品始终处于受控制的温度环境中,以确保商品质量与安全的一项系统工程(Bogataj,2005)。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系统复杂,需要更多专业知识与人才,而且过程中隐藏许多环境、人员、设备、信息沟通等风险因子(Sanchez- Rodrigues et al.,2010),因未能适当识别并且加以管理,造成商品在物流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异、损坏与超过保存期限等现象。据统计,全球目前约有 30%生鲜食品,由于物流处理不当造成损坏(Montanari,2008)。

  鉴于冷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性,2003 年欧洲成立国际冷链协会(Cool Chain Association,CCA)致力于冷链产业整合,并建立冷链质量指标(Cool Chain QualityIndicator,CCQI),进行风险评价与管理,以提升冷链效率水平。而在学术界,Bogataj et al.(2005)运用数学模型探讨易腐食品运送过程,温度控制稳定机制;Kuo and Chen(2010)发展多温层配送模式,以降低配送成本;Abad et al. (2009)导入 RFID 科技进行商品追踪与温度监控;Sanchez- Rodrigues et al.(2010)评价英国物流作业不确定因素,将其归纳为延迟、配送条件限制、缺乏整合、需求变化与不良的信息。综观以上文献,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冷链物流效率改善,较少针对冷链物流失效问题进行探讨。鉴于此,文章将针对导致冷链物流失效风险的各种因素,以生鲜食品冷链为案例进行系统分析,采用 FMEA 分析工具,利用专家系统,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推断失效模式风险优先指数,研究得出:温度失控、延迟配送与信息整合程度低为最严重的失效模式,同时节能环保问题也被识别为潜在风险。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FMEA)是一种系统化风险分析工具,主要协助系统分析,在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因子及其影响程度,以避免失效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时产生的损失。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于 1960 年代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展出来,是一种用于调查和分析产品与制程潜在失效风险的系统性工具,由于 FMEA 具有系统性侦测失效风险,借助量化评估活动失效发生的发生度、严重度、侦测度,进而产生 RPN,如公式(1):RPNi=Pi×Si×D,i=1,2,3,…,n (1)冷链物流面对不确定环境,使得风险评估活动日益重要,虽然对风险有许多不同定义,但一般风险被视为是对于潜在不可预期事件的实现。而对于风险的定义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将风险视为一种损失(Koivistoet al.,2009),第二类将风险视为一种发生损失的概率(Kartam and Kartam,2001)。而当事件发生的概率无法测量时,则被称为不确定,需要借助专家主观判断的方法,去评估其风险。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根据研究取得资料内容,主要可分为定性和定量量化两种类型(Bennett,1996),在量化技术中必须大量使用数量统计方法,如蒙特卡罗法 、故障树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回归分析等来量化风险冲击与影响性。在许多真实状况中,由于量化资料很难取得或资料仅局限于研究问题的一小部分,使得资料无法呈现事件原貌或趋势;再者,数量资料呈现形态并非研究所需形式。在定性分析技术中,大量依赖人类判断、感觉、经验去鉴别、分析与了解风险因子及其效应,可是这种人为主观意识判断,受到个人偏误、偏好与专长的影响。因此不管是定性分析法还是定量分析法,都有其优缺点,必须视研究性质而定。多农民受益。